在晨曦微露的周末,一群身着白色击剑服、头戴护面的年轻人走上剑道,金属碰撞声、脚步移动声、裁判口令声与观众欢呼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第十个年头的生动画面,这项赛事已经从初创时期的区域性比赛,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参与度最广的击剑俱乐部赛事体系。
2015年,首届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在北京拉开帷幕,当时只有不到500名选手参赛,赛事仅设置三个分站赛和一个总决赛,组织者回忆道:“我们最初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为全国击剑爱好者创造一个交流技艺的平台。”
谁也没有预料到,这颗种子在十年间会长成参天大树,联赛已经覆盖全国二十多个主要城市,每年举办超过十五场分站赛,单站参赛人数突破三千人,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击剑俱乐部赛事。
联赛的十年发展恰逢中国击剑运动技术水平的飞速提升,十年前,国内击剑俱乐部教学大多沿用传统方法,训练体系相对封闭,联赛的持续举办为各地教练和选手提供了金年会中国站难得的交流平台。
“通过联赛,我们能够观察到全国各地优秀选手的技术特点,这帮助我们改进了训练方法。”一位从事击剑教学十五年的教练表示,他金年会体育的学生在今年联赛中获得了U12组花剑冠军。
技术统计数据显示,十年间选手们的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015年,重剑比赛中单场主动进攻次数平均为12次,而2024年这一数据上升到28次,花剑的攻防转换速度提高了40%,佩剑的战术组合更加多样化。
联赛还推动了裁判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十年前,全国具备执裁资格的击剑裁判不足百人,如今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五百人,其中国际级裁判达到三十余人。
联赛的成长带动了击剑设施的整体升级,十年前,大多数比赛在综合体育馆举行,需要临时搭建剑道和配套设备,全国已有超过五十个城市建有专业击剑场馆,其中二十多个场馆能够满足国际A级赛事要求。
设备厂商也随着联赛一起成长,国内击剑装备品牌从十年前的两家发展到现在的十余家,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们每年为联赛提供超过一万件比赛服和三千余把电子剑,”一位国内击剑装备生产商告诉记者,“联赛的增长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二十六岁的张琳是联赛十年发展的亲历者,2015年,她作为少年组选手参加首届联赛,如今已经成为一名击剑教练,带领自己的学生参加联赛。
“联赛伴随了我整个青春时代,”张琳抚摸着手中的花剑说道,“十六岁那年我在联赛中获得了第一个全国冠军,那是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现在她的学生中,有三人入选了国家少年集训队。

像张琳这样的故事在联赛中不胜枚举,组织方统计显示,十年间有超过十万人次选手参加过联赛,其中三百余人通过联赛平台进入省市专业队和国家队。
联赛在过去十年中不断创新赛事形式和组织方式,从2018年开始,联赛引入了全程网络直播,单场比赛最高观看人数达到百万级别,2020年,尽管面临挑战,联赛组委会创新性地采用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比赛模式,保证了赛事的连续性。

技术应用是联赛发展的另一亮点,电子裁判系统、实时数据统计、VR观赛体验等新技术逐步应用到联赛中,2023年,联赛推出了专属手机应用,为选手和观众提供全程服务。
“我们每年都在思考如何让赛事更加专业、更加有趣,”联赛组委会成员表示,“今年我们引入了青少年分级体系,让不同水平的选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竞争环境。”
联赛的影响力已经超越竞技体育本身,据统计,过去十年间,全国击剑俱乐部数量从不足百家发展到超过一千家,注册会员超过十万人,击剑运动从一项小众精英运动,逐渐走向大众化。
“击剑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尊重、纪律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一位参加联赛的大学生选手说,他在学习击剑后,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
联赛还注重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每年都会举办公益体验日活动,让偏远地区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击剑运动,过去五年中,通过这类活动体验击剑的少年儿童超过三万人。
站在十周年的节点上,联赛组织者已经开始规划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未来计划包括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邀请更多国外选手参赛;完善青少年培养体系,建立从基础到提高的完整通道;推动击剑文化建设,让这项运动融入更多人的生活。
“我们希望未来十年能够培养出通过联赛走向奥运赛场的选手,”联赛创始人表示,“同时让击剑成为更多人喜爱的生活方式。”
十年磨一剑,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用十年时间书写了一段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无数人的梦想在这片剑道上启航,无数人的青春在这里闪耀,当新一代剑手走上剑道,金属碰撞声再次响起,这段关于成长、坚持和荣耀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