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 夏日炎炎,骄阳似火,中国击剑国家队的运动员们刚刚完成了金年会中国站一场特殊的“淬火”之旅——为期两周的封闭式军事训练,这场别开生面的集训并非在剑道上进行,而是金年会最新网址在某军事训练基地的操场上展开,成为队伍备战2025年奥运周期的重要一环。
八月初,中国击剑队的队员们暂时放下了手中的佩剑、花剑和重剑,来到军事训练基地接受全方位军事化训练,每天清晨五点半,哨声准时响起,队员们迅速集合出操,开始一天的训练:站军姿、走队列、越野跑、战术训练,这些看似与击剑无关的活动,却让队员们收获颇丰。
“最初确实有些不适应,”男子花剑主力选手莫梓潇坦言,“击剑训练更多是针对技术和战术,而军训则是对意志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全面考验,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另一面。”
女佩领军人物梁安琪在日记中写道:“站军姿半小时,比打一场决赛还要累,但当你克服了身体极限,那种战胜自我的成就感无可替代。”
这已不是击剑队首次开展军训活动,自2016年奥运周期开始,队伍就将军事训练作为大赛前的固定备战项目,上一奥运周期,队伍在军训后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特别是在团体项目上的突破性表现,教练组认为与军训带来的团队凝聚力提升直接相关。
“军训能够培养运动员三方面的素质:纪律性、抗压能力和团队精神,”国家队总教练王海滨表示,“这些素质在高水平竞技中至关重要,特别是击剑项目,看似是个人对决,但实际上背后是整个团队的支持,军训让队员们更加懂得什么是集体荣誉感。”
本次军训在以往经验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升级,训练内容更加科学化,增加了心理抗压训练和团队协作项目,同时根据击剑运动的特点,设计了更具针对性的训练项目。
军训期间最让教练组欣喜的变化是队伍凝聚力的明显提升,击剑运动虽然以个人项目为主,但团体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队伍中存在的“个人主义”倾向,在这次军训后有了明显改观。
“我们设计了大量需要团队协作完成的任务,”领队赵征介绍道,“比如小组越野寻踪、战术协同等项目,要求队员们必须相互信任、密切配合,这些经历让他们意识到,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集体的支持。”
女子重剑选手苏婉琳深有感触:“有一次夜间拉练,我体力不支差点放弃,是队友们轮流搀扶、鼓励,帮我完成了全程,这种经历在平时训练中是很难获得的。”
奥运会的比赛压力远超一般赛事,许多技术出色的运动员往往因为心理因素未能发挥最佳水平,本次军训特别加强了心理抗压训练,通过模拟高压环境,锻炼运动员的心理调节能力。
心理辅导老师团队设计了多种情境训练,如在极度疲劳状态下完成精确动作、在干扰环境中保持专注力等,这些训练帮助运动员提高了应对突发情况和抗干扰能力。
“奥运赛场上,胜负往往在一剑之间,”男子重剑老将董超表示,“军训教会我们在极端情况下如何保持冷静,如何快速调整心态,这种能力比技术训练更加宝贵。”
本次军训中,队伍特别注重老队员与新队员的传帮带,有过军训经验的老队员主动承担起指导新人的责任,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这种交流不仅加快了新队员的适应过程,也进一步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
“00后”小将张天宇是首次参加军训:“刚开始觉得这种训练方式太过时了,但通过前辈们的言传身教,我逐渐明白了其中的价值,现在我觉得自己更加成熟了,更能理解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随着军训结束,队员们已经重返剑道,开始新一轮的技术训练,但军训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队伍集合更加迅速,训练态度更加认真,队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
总教练王海滨指出:“军训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将这种精神和作风延续到日常训练和比赛中,接下来我们将结合技术训练,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军训成果。”

随着奥运资格赛的临近,队员们表现出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女子花剑新星周雨霏表示:“军训让我们更加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需要付出什么,我们一定会将这种精神带到奥运赛场,为国争光。”
中国击剑队正在形成自己的备战特色,将军事训练的纪律性、团队精神和意志品质培养与专业技术训练相结合,打造出一支既有精湛技艺又有钢铁意志的队伍,这种独特的备战模式正逐渐成为击剑队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奥运脚步临近,中国剑客们已经整装待发,他们将军训中淬炼的意志品质化为手中的利剑,准备在国际赛场上再创辉煌,从训练场到奥运赛场,中国击剑队正以全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未来的挑战。